財團法人學思達教育基金會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關於學思達
    • 關於基金會
    • 2021-2022 雙週年影響力報告
    • 學思達故事 >
      • 專題報導 >
        • 學思達 ─ 打破填鴨,全面升級教學
        • 老師幫助老師,一代勝過一代
        •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 匯聚正向動能‧持續精進創新
        • 薩提爾培訓工作坊 — 以一致性對話與陪伴讓愛體現
        • 2016 學思達亞洲年會 — 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 學思達教學法—為孩子培養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 里程碑 >
        • 2020 年,學思達
        • 2019 年,學思達
        • 2018 年,學思達
        • 2017 年,學思達(下)
        • 2017 年,學思達(上)
        • 2016 年,學思達(下)
        • 2016 年,學思達(上)
      • 活動相簿
  • 了解學思達教學法
    • 推薦書單
    • 學思達教學法簡介
    • 學思達教學五步驟
    • 學思達教師五項專業能力
    • 學思達觀課
    • 創辦人張輝誠老師的話 >
      • 學思達的真正價值
      • 學思達老師的「成長之路」及「隨時開放教室」
      • 觸發學思達老師「內在能量的開關」及「外在成長之路」
      • 學思達的「支持系統」、「自動運轉」與「攻堅」
      • 學思達與類學思達:從老師單向講述到學生自主學習
      • 學思達與類學思達: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走向學思達
      • 正名「學思達講義」
  • 學思達觀課資訊
  • 學思達講義精華彙整
  • 學思達認證
  • 學思達工作坊影片
  • 學思達雙月刊
    • 2022年 >
      • 2022年12月
      • 2022年10月
      • 2022年8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2月
    • 2021年 >
      • 2021年12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4月
      • 2021年3月
    • 2019年 >
      • 2019年9月
      • 2019年7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3月
      • 2019年1月
    • 2018年 >
      • 2018年11月
      • 2018年7月
      • 2018年5月
      • 2018年3月
      • 2018年1月
    • 2017年 >
      • 2017年11月
      • 2017年9月
      • 2017年7月
      • 2017年5月
      • 2017年3月
      • 2017年1月
  • 學思達老師支持系統
    • 學思達教學社團 (FB)
    • 教學經驗分享 (Medium)
    • 學思達臉書粉專 (FB)
  • 歷屆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23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21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20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19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18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相關報導
      • 領航論壇
      • 啟航論壇
      • 會議手冊
    •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相關報導
      • 年會論壇
      • 學思達進階增能培訓
      • 開放教室觀議課
      • 會議手冊
    • 2016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相關報導
      • 活動資訊
      • 會議手冊
  • 支持基金會


​學思達如何觀課
​


下載觀課表
學思達教學簡介
學思達教學五步驟
學思達教師五項專業能力
學思達觀課
推薦書單
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習的主人,但老師更是整堂課的設計者、導演。

觀課時只觀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討論、發表等等樣貌,甚至貼近組內,聆聽學生們的討論方式、內容、技巧、能力等等,──在我看來都只是表面樣貌;觀課老師其實更應該深入的是:老師「如何」順利、成功引領學生進入「成為學習的主人之方法、過程與機制」。因此,學思達觀課時著重在甚麼地方?關鍵就在:授課老師「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如何實踐」?──所以觀課時的重點不只是在學生,更在老師。

謹依觀課前後,說明如下:
​
(一) 觀課之前

1.最好事先了解老師採用何種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有何特色
學思達教學現場通常會要求觀課老師先看文章或影片,對學思達有初步了解之後,比較不會有霧裡看花之感。

2.找到隨時開放教室的現場
隨時開放教室為什麼很重要?因為要告訴大家,這是真時的教學現場,不是表演;
事先研究一下開放教室的觀課須知,比較不會干擾到學生學習。(詳情請見個別老師的「觀課須知」)

3.觀看老師如何設計「講義」
如果事先可以拿到開放教室授課老師的上課內容及學思達講義,研究一下老師如何設計講義?如何設計問答題?問答題是屬於何種認知目標?這些問題想要訓練學生甚麼能力?每個問題之間的先後關聯為何?為甚麼要補充多出的資料?老師如何用專業素養判斷出何者需要註解?如何註解到學生可以自己看得懂?

請注意,若是事先拿不到講義,這些過程就在觀課的課堂上完成。學思達開放教室的老師也應該主動提供給觀課老師,這也是為甚麼有些授課老師會希望觀課老師能事前知會的原因之一。學思達是還沒觀課就已開始觀課了,甚至已知道課堂教學的一半內容,這點很特殊,同時也和學思達共備的新形式有關。

(二) 課堂觀課
​

1.觀看老師如何「主持」
觀課第一步驟,是看老師(講話語氣、聲調高低、身心狀態、表情、動作變化等等),如何主持課堂的學習節奏、次序和儀式,如何營造熱烈、嚴肅、靜定各式各樣的學習氣氛。

2.觀看老師如何「班級經營」
學思達讓學生進入動靜分明的學習節奏感:自學時安靜、討論時充滿聲響、發表時一動數靜……,老師要如何在動、靜交替之間,巧妙地用「言語」、「小道具」、「機制」來讓上課節奏流暢變換,這些都是觀課的重點,而且與班級經營大有關聯。

3.觀看老師如何「引導」和「統整」
每一回合完整學思達歷程都包括:自學、思考、討論、發表(學生)、統整(老師)。學生不會自學、不會思考、不會(或不想)討論、不會(或排斥)發表,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幫助。所以,無論是在講義的編寫、言語的鼓勵與支持、機制的設計與激勵,都能看出老師隱藏其間的引導之力。

另外,當學生發表之後,老師統整表達的能力如何,有沒有辦法迅速歸納學生們的發表內容重點、思維脈絡、思考方式,
有沒有辦法在最短時間立基於學生自學能力、討論內容之上,再行加深、加廣、加高,讓學生的學習與理解更上一層樓!

4.觀看老師如何「輔導」
 一旦學生出現學習狀況,如:自學時不自學、討論時同學出現磨擦、討論時不討論淨顧聊天、發表時一句話不肯說、同學發表時底下學生不專心聆聽、學生倒頭睡著……,這些都可觀看學思達老師如何「輔導」。

學生出現各種問題,就是向老師拋出求救訊號,學生需要的是更強大的老師輔導能力來幫助。
這時候也是老師展現輔導能力的最佳時刻,如果老師只會責怪、抱怨學生,那就是「掩飾自己能力之不足」

學思達會讓老師走向成長之路,而且學思達最後一定會形成一個龐大互助支援系統。
因此,學思達的另一共備重點是個案討論,用大家的力量一起幫助個別老師面對原本他們必須獨自去面對的問題學生。
​
5.觀看「學生的學習狀況」
可以看全班的所有學生、個別學生皆可,不用整節課只單看一組。

(三) 觀課之後的議課
如果開放教室的學思達老師有空,就可以議課(有些學思達老師希望要有議課,這樣也更好);如果沒有,也不用強求喔。

議課重點又是甚麼呢?就是在
教學現場觀察到所有重點:講義內容(講義補充、問題設計)、老師整體狀態(主持、引導、反應、統整、輔導),提出優長之處,給老師鼓勵;詢問授課老師,有哪些是表面觀課看不到的機制,隱藏在表面的學習之下;也能分享看到問題,提出看到的不足之處,加以討論,授課老師可以提出解釋,說明困難。授課老師一開始可能覺得難堪,但學思達更強調直接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問題可調整機制解決嗎?還是可以到學思達社群尋求大家的建議,再試圖解決問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 補充資料:
「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上篇」👉 reurl.cc/Grz7yd
「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下篇」👉 reurl.cc/k04meK
「學思達說課、觀課、議課」👉 reurl.cc/m9Wagl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