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學思達亞洲年會 — 匯聚正向動能‧持續精進創新 |
學思達的老師,在哭與笑之間擺盪,有一種平靜的力量汩汩;
學思達的老師,選擇走出舒適圈,挑戰艱辛的講義編製和充滿不確定性的討論教學; 學思達的老師,做自己說的,說自己做的,耐心陪伴有意願的老師一起改變; 學思達的老師,在各路英雄好漢上乘內力外功的輸入引領下,不斷練就絕世武功; 學思達的老師,真金不怕火煉,翻轉教學成功之後,依然持續精益求精! |
具備跨學科及跨時空超強穿透力的學思達教學法,2017年走向了驚人的大共備!
這一年來,學思達教師社群與公益平台共籌辦103場「教學增能培訓坊」,協助25個不同學級、科目領域、校內及跨校的「教師共備社群」開展,串聯48位海內外種子教師組成「學思達核心講師團隊」深化教學理念,支持超過70位學思達教師「隨時開放教室」,同時研發線上教學資源共享平台,提供教師教學專業的支援。至今,已積累1,800份學思達講義及逾3,000份學思達雙月刊的線上訂閱量。 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就是學思達從小學一年級向下延伸到幼兒園,同時也向上延伸到大學。甚至,在美國紐約監獄教書的老師,也使用學思達翻轉自己的教學方式,讓愛講話的”幫派哥”,為了表現自己、受到肯定,慢慢地願意學習,在台上認真為大家解題。這其中,不管是由下而上的改變,或由中間改變,或是由上而下的改變,都清楚呈現出「學思達是真正的專業,可突破最艱困的領域─即便是猶如銅牆鐵壁的教育圈。」 此外,學思達更跨出教育圈,受邀到企業界分享,用教育現場的創新成果,幫助企業進行員工培訓。這一切都是由於學思達具備了五大迷人特性: 一、可複製性:可成功複製到不同老師身上 二、可累積性:教師們的功力、學養可不斷移轉積聚與累積 三、可高度轉化:不同科目之間可靈活轉換與運用 四、可高度專業:教師所設計的講義、機制和流程都形成高度專業 五、可提供檢驗:不但可檢驗,還可比賽,甚至得獎 因此,從幼兒園到大學牙醫課程、國防課程,甚至到監獄、保險業、企業界,只要有教學需求的地方,就會需要使用學思達。 海外華人教育圈對於學思達連結薩提爾心法,不只解決教學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深入人性處理心與心的連結與感受,使他們猶如看到一片曙光乍現般地渴望與悸動。
廣東東莞小牛津國際學校朱艷芳副校長表示:學思達,是專業的,是好的教學法。遇見了,便是幸福!這一輩子,我不會改行,我的下半生要伴隨著學思達,有滋有味的做教育。小牛津教育集團的執行長助理李元正則自許,「台灣是教育輸出國,我希望可以把這樣的創新教育理念輸出到全大陸。」 連續兩年皆組團參加學思達亞洲年會的大陸北京洋蔥數學,目前已有1,000萬名學生、30萬名教師註冊使用。課程總監金政國形容學思達讓他「感動得一蹋糊塗!」於是,他將學思達帶入洋蔥數學,感動了團隊領導層,更用學思達來培訓新進員工,培訓TFC (Teach for China)。 在馬來西亞檳城檳華國民型華文中學任教的葉芝明老師,則深摯企盼地說:我真的很希望在這裡學到的,都可以在馬來西亞發揚光大。 目前,學思達在新、馬、港、澳都有在地種子教師協同推廣,彼此經由臉書社群串連,分享教學資源及教學經驗,並經常自主籌備工作坊與培訓坊。此外,學思達也開始與洋蔥數學、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小牛津教育集團等組織進行連結或合作,更讓人振奮的是,馬來西亞德信中小學在蕭翡瑥校長和藍志東副校長的努力下,正全力朝學思達學校轉型;小牛津教育集團所屬的兩所中小學也全力轉型為學思達學校,其轄下多家幼兒園老師在接受學思達培訓之後,開始將學思達融入幼兒繪本與數學教學,並公開授課給家長看,獲得極高的認同與肯定。其他如香港匯基書院、新加坡中正總校、行知文教…等具有高度動能的教育組織,也不約而同將學思達特點融入當地教育,進行系統性的推廣。 |
公益平台嚴長壽董事長認為,在充滿教學熱忱與方法的基層教師,孜孜不倦地奔走、努力與連結下,使台灣儼然成為一個「教育輸出國」。他以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張輝誠老師為例,每逢課暇或寒暑假期間便飛往各地,不求任何報償地將教育理念推動至華人社會,讓學思達成為台灣創新教育向海外輸出的成功案例,也讓台灣的教育與教學成為足以「名揚華人圈」的亮點。
從一人獨行到眾人同行,學思達教學法目前已凝聚出一個動能不斷的活絡教師社群,線上社群人數更已逼近5萬。這些年不僅有海外教師組團到台灣持續觀課取經,更有多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紛紛受邀前往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澳門等地分享教學實務經驗。 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改變華人教育,持續製造更多舞台給願意實踐學思達的老師,學思達教學社群、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誠致教育基金會及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再度攜手舉辦2017學思達亞洲年會,邀集學思達教學實踐者分享自己的發展經驗,引領海內外教師一同深化學思達教學理念,轉化為華人教育創新的強大力量。 以「匯聚‧深化」為主題的第二屆年會,分為三個系列活動進行:12/9-10「年會論壇」、12/16-17「進階增能培訓坊」及12/7-15全台29位學思達教師「開放教室觀議課」,吸引近千名老師報名,因場地限制僅能接受700位參與,其中有100位教師、教育領導人和教育創新組織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汶萊等亞洲各地。對海外老師來說,這趟歷時11天之久的活動,猶如一場「台灣學思達之旅」,有的老師甚至必須自製觀課表,來管理每日的進修研習行程。 公益平台也招募近50位志工來協助年會的各項接待與服務,其中11位是回流的志工,18位是師培大學的同學。基金會並特地邀請具新聞專業出身的講師,從關注議題、蒐集資料、採訪規劃、觀點辯證,到筆記、摘要、報導寫作的方法,分享有關活動記錄的技巧,來進行行前培訓,引導志工從另外一種學思達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能力。 |
在年會論壇中,張輝誠老師對台下老師說:「我就是一個階梯讓你們站上去,所以你們應該要比我更厲害。」
他接著指出:「學思達(share start)的精神就是分享的模式,優秀的老師把自己變成階梯和舞台,幫助其他老師走上階梯,登上舞台,發光發熱,接著,發光發熱的老師又將自己變成舞台,幫助更多老師走上更高的階梯和舞台,連結出更多優秀老師。唯有如此,才能讓老師一代勝過一代,進而培養出一代勝過一代的學生。」 |
新秀教師的實踐,是首屆年會獲得最多迴響的單元,也是學思達持續創新、延展的重要力量。
在第二屆年會邀請的13位學思達新秀教師發表中,最令人威震的一段是,雲林二崙國中張碩玲老師因聲帶受損而就醫,醫囑不可多言,碩玲老師憂心如此恐無法進行教學而趕緊表明自己的職業,不料醫生竟冷冷地回道:「你難道只有一種教學方法嗎?」,一語驚醒夢中人,讓碩玲老師毅然砍掉重練,展開四處研習的高鐵人生,走上再也回不去的學思達之路。 桃園大有國中地理教師楊雅婷在2016年首度接觸學思達,她坦言這過程有如在霧裡忐忑摸索,不知道將至何處,但她清楚自己正在前進。當她不再執著於學生給了什麼答案,而是更加專注真誠地表達自己,同時串聯研習時所認識的教師,組成北區地理共備群社群,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將好的教學點子分享出來,致力讓教學品質共好。2017年四月,她前往杭州參與一場大規模的「兩岸智慧好課堂」教學競賽,憑藉著將地理課變成闖關遊戲的自創教學法,一舉贏取兩岸首獎,奪得國中綜合組「一等獎」。 最眾所期待的一位新秀,則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余權航教授莫屬。雲林虎尾農工石學翰老師描述,其簡報令人耳目一新,撞擊著教學僵化的魂魄。 一心只想讀中文系的余權航教授,來自嘉義農村。除了教書之外,還是一位臨床醫師。多年來,每逢假日他就開車做到宅牙醫,和團隊為臥床多年的植物人看牙。已成為學思達核心講師的他,是第一位醫學院牙醫系教授開始從頭學習學思達、實踐學思達、製作學思達講義,並開始到處分享學思達給更多大學老師。在年會中,他提及台灣醫學衛生之父─高木友枝訓曾勉醫學校畢業生:「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負醫生的責務。」這句話深深影響著他,不斷自我要求、以身作則。 他期許在基礎牙醫課程裡,能夠融入教師教學理念,加入人文知識及人類發展史,補充課本內容不足,加強基礎臨床連結,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因此在「口腔胚胎與組織學」一課,他先藉由說文解字,闡釋牙與齒的不同(牙是後面的臼齒,齒是門牙),以金文裡貌似兩把牙線的組合,帶出”牙”字的由來,讓學生覺得饒富興味。他更進一步帶學生看不同的牙齒文化,如:古代馬雅人喜歡在牙齒上鑲寶石、日本江戶時代貴族流行將牙齒塗黑,藉此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最終目標則是將經典哲理思想傳遞給學生。 |
教育創新發展,是第二屆年會新增闢的單元,在教育革新的思潮下,期盼透過日益成熟的跨領域教學計畫分享,激盪現場教師的思維,預見新時代開創性的教學模式。
這項單元中,最引起台下拭淚頻頻的,莫過於高雄市勝利國小李思瑩老師所帶來的「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為了陪學生展開自我追尋的旅程,成為一個好奇的人,一個可以說故事的人,李思瑩老師和教學計畫團隊透過島嶼集體記憶的創作,由國文老師教授訪談、美術老師教肖像繪畫,引導學生訪問自己的祖父母,進行長輩的肖像畫創作,讓孩子放下手機,仔細聆聽阿公阿嬤說的話,懂得傾聽、理解與柔軟。透過家族故事的連結,展開對自己的認識,這樣的自我追尋過程,將支撐著孩子,在面對挑戰挫折時,仍能穩固地扎根在這塊土地上。 這項計畫還推廣至幼兒園大班,讓小小孩們畫出自己的祖父母,並邀請祖父母來看孩子說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故事;老師也帶孩子走出校園認識社區,讓同學們訪談社區耆老,尋找自己的根。一個不識字的社區阿公說:「我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人畫過我,也沒有人聽過我的生命故事。」一個孩子透過畫作表達他對阿公的欽佩:「我阿公的同袍,因為戰亂而死掉或生病,我覺得我阿公很厲害,竟然可以在那麼艱困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已在各地開花結果,目前已經有10個縣市,26所學校,70位教師,超過4000名學生參與島嶼計畫。團隊成員們希望未來能成立時代臉譜博物館,透過跨國課程,促成同學與祖父母、台灣在地與國外點與點之間的連結! |
學思達的實踐同時橫跨不同學科,可不斷在體制內保有強大競爭力,也可在體制外發揮影響力;不僅已開始影響都會學校,同時也能助益偏遠學校;可幫助學校裡的正常教學,也能協助課後的補救教學;能影響普通型學校,也可影響明星學校,甚至是補習班;能夠在台灣生根,也可以輸出海外;可以最樸素的樣貌出現,也能結合最新科技的各種教學工具,展現出高難度與多樣化的教學面貌。
在張輝誠老師的心目中,學思達的未來學習圖像是:當一個學生從小學開始接受完整的學思達訓練,儲備足夠的自學能力後,到了國、高中,就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速度與能力,直攻最感興趣的學習單元,以個人一組或數人一組,規劃自己每一學期要學習哪些內容,向老師提出學習計畫表,展開真正進入學科內的自學;此時,學生可以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由老師評量其學習是否穩固、是否與段考所設定的能力結合。即使老師不在教室內,只要能夠提供學生講義、提問與指引,學生照樣可以在課堂上課;即便老師和學生都不在課堂上,透過Line等線上通訊群組,學習一樣不中斷。只要群組在,師生可以變成一輩子的學習夥伴,甚至透過學生居間穿針引線,家長也可以變成學思達共學的最佳partner。 自2013年開始推廣學思達,張輝誠老師就許下要用十年時光,憑一己之力,愚公移山,傾全力努力看看,能否改變台灣的填鴨教育。而今看著學思達亞洲年會從第一屆參與的300多人擴增到第二屆的700多人,海外學思達老師從70多位到100多位,愈來愈多的學思達共鳴者、支持者與同行者,形成一股能量愈來愈巨大的正向循環,讓他不禁高聲呼喚:「讓我們一起用學思達來改變填鴨教育;一起用十年,讓亞洲教育變得愈來愈好!」 【相關資訊及報導】 2017學思達亞洲年會 reurl.cc/py7Ard 學思達教學法—為孩子培養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reurl.cc/WLj7v7 台東學思達教學工作坊~共創美麗的教室風景 www.thealliance.org.tw/story/159 學思達亞洲年會~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www.thealliance.org.tw/story/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