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學思達教育基金會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了解學思達教學法
    • 學思達教學法簡介
    • 學思達教學五步驟
    • 學思達教師五項專業能力
    • 學思達觀課
    • 創辦人張輝誠老師的話 >
      • 學思達的真正價值
      • 學思達老師的「成長之路」及「隨時開放教室」
      • 觸發學思達老師「內在能量的開關」及「外在成長之路」
      • 學思達的「支持系統」、「自動運轉」與「攻堅」
      • 學思達與類學思達:從老師單向講述到學生自主學習
      • 學思達與類學思達: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走向學思達
      • 正名「學思達講義」
  • 如何成為學思達老師
    • 學思達教師成長路徑
    • 路徑一:「基礎入門」培訓
    • 路徑二:進入學思達課堂觀課
    • 路徑四:成為「學思達基礎能力」認證教師
    • 路徑七:成為「學思達開放教室」認證教師
  • 支持學思達老師
    • 學思達講義精華彙整
    • 推薦書單
    • 學思達月刊 >
      • 2022年 >
        • 2022年6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2月
      • 2021年 >
        • 2021年12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4月
        • 2021年3月
      • 2019年 >
        • 2019年9月
        • 2019年7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3月
        • 2019年1月
      • 2018年 >
        • 2018年11月
        • 2018年7月
        • 2018年5月
        • 2018年3月
        • 2018年1月
      • 2017年 >
        • 2017年11月
        • 2017年9月
        • 2017年7月
        • 2017年5月
        • 2017年3月
        • 2017年1月
    • 影音平台 (YouTube)
    • 學思達教學社團 (FB)
    • 教學經驗分享 (Medium)
    • 學思達臉書粉專 (FB)
  • 故事背後
    • 專題報導 >
      • 學思達 ─ 打破填鴨,全面升級教學
      • 老師幫助老師,一代勝過一代
      •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 匯聚正向動能‧持續精進創新
      • 薩提爾培訓工作坊 — 以一致性對話與陪伴讓愛體現
      • 2016 學思達亞洲年會 — 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 學思達教學法—為孩子培養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 里程碑 >
      • 2020 年,學思達
      • 2019 年,學思達
      • 2018 年,學思達
      • 2017 年,學思達(下)
      • 2017 年,學思達(上)
      • 2016 年,學思達(下)
      • 2016 年,學思達(上)
    • 活動相簿
  • 支持我們
  • 歷屆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21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20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19 學思達亞洲年會
    • 2018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相關報導
      • 領航論壇
      • 啟航論壇
      • 會議手冊
    •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相關報導
      • 年會論壇
      • 學思達進階增能培訓
      • 開放教室觀議課
      • 會議手冊
    • 2016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相關報導
      • 活動資訊
      • 會議手冊

2017 ,學思達(上)
​亞洲年會 匯聚深化

2020 年,學思達​
2019 年,學思達
2018 年,學思達
2017 年,學思達(下)
2016 年,學思達(下)
​2016 年,學思達(上)

圖片
2017/06/16
無論是海內外教師皆渴望為在地教育帶來新契機。第二屆學思達亞洲年會報名者近千位,除了全台 ( 含離島 ) 的教育夥伴,更有一百多位亞洲地區的教師、教育領導人和教育創新組織參加。年會也受到官方的重視,教育部林騰蛟常務次長蒞臨開幕致詞,蔡清華政務次長出席了壓軸的教育願景座談。蔡次長提到,108 課綱的三個主軸「自發、互動和共好」,這是下一代國民面對人工智慧必須具備的能力,與學思達培養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能力不謀而合。

為期十一天的學思達增能之旅

年會論壇的「學思達新秀發表」邀請十三位教師分享翻轉教學的歷程與突破;「海內外發展」呈現了各國不同教育體制內如何主動創發與連結學思達;此外,正如 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 ( 值得廣為流傳的新思惟 ) 的精神,年會也作為平台,邀請各領域教師在「學思達創新教室」及「教育創新發展」帶來新的觀點和方法。

特別一提的是新秀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余權航教授,為了翻轉基礎醫學課程,自 2014 年起,他獨立將六年教學講稿製作成學思達講議,並寄到中山女高請輝誠老師批改。身兼臨床醫師的他雖然忙碌,仍然花費心力編講義、選擇以學思達教學,為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學能力。

「工作坊」迴響最大的是探討師生關係的「薩提爾」。主講人李崇建老師從童年創傷談起, 藉由與郭進成老師現場演示對話,帶領學員體會薩提爾女士所說的,「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薩提爾對話幫助每個人與自己和解,使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學思達的實踐橫跨學科;不只影響都會學校, 也幫助偏遠學校;學校裡的日常教學、課後的補救教學、甚至補習班,都有學思達課堂; 它能單獨出現,也可以結合科技教學工具, 展現出高難度與多樣化的教學樣貌。為了讓老師更實際了解學思達的操作和效果,今年年會新增「開放教室觀議課」與「學思達進階培訓」。開放教室由全台從北到南二十九位學思達教師自主發起,邀請海內外老師入班觀議課;進階培訓則由四十位學思達講師領銜示範,於台北市百齡高中進行。
圖片
帶動教育工作者跨出舒適圈

嚴長壽董事長開幕時提到,教育天翻地覆地改變,老師要有勇氣走出舒適圈。他引用富蘭克林的話「很多人二十五歲就死了,到了七十五歲才埋葬」,他欣見有這麼多想改變的老師。然而「只靠一個年會無法改變台灣教育」,嚴董事長表示,如果老師和家長的觀念不改變,政府、民意代表還停滯在討好選民,台灣教育就不可能改變,這是非常艱鉅的工程,只能靠每一個人當作使命,才可能有成功的一天。那麼,學思達如何成就這個使命呢?輝誠老師說:「我就是一個階梯。學思達的精神就是分享模式,優秀的老師把自己變成階梯和舞台,幫助老師走上階梯、登上舞台,將來的老師因此可以站在資深老師的基礎上,一代勝過一代,持續發光發熱。」

改革需要等待、需要堅毅,眾多教育者展現深厚的先行者風範。他們行動的精神就如北一女中徐秋玲老師所說:「教學相長、有效學習是我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希望學思達年會不僅僅是同溫層的取暖,而是誠如主題所言的匯聚與深化。」每位老師對教育都曾懷抱理想。崇建老師說:「沒有一個小孩內在很豐富時,說我想放棄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每個人都想往上爬。」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想豐富學生的內在, 讓我們成為彼此的階梯,讓台灣一代勝過一代。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目 標| 營造一個開放、串聯合作的平台,匯聚轉化為華人教育創新的力量

內 容| 論壇、開放教室觀議課、學思達進階培訓 ( 共 11 天 )

參加者| 900 人次( 已實踐學思達的教師、教育工作者 )

特別感謝方慶榮董事長、方新舟董事長、《未來Family》、學思達講師群、彰師大師培中心、學思達志工團隊協助。
​

本計畫由學思達教學社群、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百齡高中、誠致教育基金會及公益平台共同主辦。教育部國教署補助,文曄教育基金會、亦欣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黑松教育基金會共同贊助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