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學思達教育基金會
聯絡我們
  • 首頁
  • 關於學思達
    • 學思達簡介
    • 學思達基本概念與常見迷思
    • 大事記及歷屆年會
  • 資源專區
    • 學思達開放教室
    • 加入學思達社群
    • 學思達講義分享 >
      • 學思達各科講義
      • 學思達 +「怪咖系列」紀錄片-講義&工作坊資源彙整
      • 學思達品格講義
    • 觀看工作坊影片
    • 線上交流(臉書社團)
    • 推薦書單
  • 參與計畫
    • 學思達教練一對一輔導計畫
    • 學思達認證家教班
    • 學思達跨域連結計畫-「怪咖系列」紀錄片
  • 申請學思達認證
    • 關於學思達認證
    • 關鍵思維與基礎能力認證 >
      • 各梯次通過名單公告
    • 開放教室認證 >
      • 通過認證名單公告
  • 捐款支持

〈​學思達如何觀課〉

​​張輝誠


下載「學思達觀課記錄表」
一覽「學思達開放教室」名單
學思達教學簡介
學思思達五環
學思達教師五項專業能力
學思達觀課
推薦書單
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習的主人,但老師更是整堂課的設計者、導演。

觀課時只觀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討論、發表等等樣貌,甚至貼近組內,聆聽學生們的討論方式、內容、技巧、能力等等,──在我看來都只是表面樣貌;觀課老師其實更應該深入的是:老師「如何」順利、成功引領學生進入「成為學習的主人之方法、過程與機制」。

因此,學思達觀課時著重在甚麼地方?關鍵就在:授課老師「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如何實踐」?所以觀課時的重點不在學生,而在老師。

謹依觀課前後,說明如下:

一、觀課之前

  1. 最好事先了解老師採用何種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有何特色。
    學思達教學現場通常會要求觀課老師先看文章或影片,對學思達有初步了解之後,比較不會有霧裡看花之感。

  2. 找到隨時開放教室的現場
    隨時開放教室為什麼很重要?因為要告訴大家,這是真實的教學現場,不是表演,事先研究一下開放教室的觀課須知,比較不會干擾到學生學習。

  3. 觀看老師如何設計「講義」
    如果事先可以拿到開放教室授課老師的上課內容及學思達講義,研究一下老師如何設計講義?如何設計問答題?問答題是屬於何種認知目標?這些問題想要訓練學生甚麼能力?每個問題之間的先後關聯為何?為甚麼要補充多出的資料?老師如何用專業素養判斷出何者需要註解?如何註解到學生可以自己看得懂?請注意,若是事先拿不到講義,這些過程就在觀課的課堂上完成。(學思達開放教室的老師也應該主動提供給觀課老師,像我就會多印講義給來觀課的老師,這也是為甚麼有些授課老師會希望觀課老師能事前能先知會的原因之一,可以多印講義)──所以,我常說學思達是還沒觀課就已經開始觀課了,甚至已經知道課堂教學的一半內容了。這一點很特殊,同時也會和學思達共備的新形式有關,稍後再詳談。

二、課堂觀課

  1. 觀看老師如何「主持」
    觀課第一步驟,是看老師(講話語氣、聲調高低、身心狀態、表情、動作變化等等),如何主持課堂的學習節奏、次序和儀式,如何營造熱烈、嚴肅、靜定各式各樣的學習氣氛。

  2. 觀看老師如何「班級經營」
    學思達讓學生進入動靜分明的學習節奏感:自學時安靜、討論時充滿聲響、發表時一動數靜……,老師要如何在動、靜交替之間,巧妙地用「言語」、「小道具」、「機制」來讓上課節奏流暢變換,這些都是觀課的重點,而且與班級經營大有關聯。

  3. 觀看老師如何「引導」和「統整」
    每一回合完整學思達歷程都包括:自學、思考、討論、發表(學生)、統整(老師)。每一個歷程,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學生不會自學、不會思考、不會(或不想)討論、不會(或排斥)發表,都需要老師的引導幫助。所以,無論是在講義的編寫、言語的鼓勵與支持、機制的設計與激勵,都能看出老師隱藏其間的引導之力。另外,當學生發表之後,老師的統整表達的能力如何,有沒有辦法迅速歸納學生們的發表內容重點、思維脈絡、思考方式,有沒有辦法在最短的時間立基於學生自學能力、討論內容之上,再行加深、加廣、加高,讓學生的學習與理解更上一層樓!

  4. 觀看老師如何「輔導」
    一旦學生出現學習狀況,如:自學時不自學、討論時同學出現磨擦、討論時不討論淨顧聊天、發表時一句話不肯說、同學發表時底下學生不專心聆聽、學生倒頭睡著……,這些都可觀看學思達老師如何「輔導」。(我常說,學生出現各種問題,就是向老師拋出求救訊號,學生需要的是更強大的老師輔導能力來幫助。這時候也是老師展現輔導能力的最佳時刻,如果老師到最後只會責怪學生、抱怨學生不好,那就是通過責怪和抱怨來「掩飾自己能力之不足」不足怎麼辦?趕緊增能啊!而且學思達最後一定會形成一個龐大互助支援系統。──這樣大家就知道,另一學思達共備重點,一定是個案討論,用大家的力量一起來幫助,個別老師去面對原本他們必須獨自去面對的問題學生。)

  5. 觀看「學生的學習狀況」
    可以看全班的所有學生、個別學生皆可,不用整節課只單看一組。

三、觀課之後的議課

如果開放教室的學思達老師有空,就可以議課(有些學思達老師希望一定要有議課,這樣也更好);如果沒有,也不用強求喔。

議課重點又是甚麼呢?就是在教學現場觀察到所有重點:講義內容(講義補充、問題設計)、老師整體狀態(主持、引導、反應、統整、輔導),提出優長之處,給老師鼓勵;詢問授課老師,有哪些是表面觀課看不到的機制,隱藏在表面的學習之下;也能分享看到問題,提出看到的不足之處,加以討論,授課老師可以提出解釋,說明困難。授課老師一開始可能覺得難堪,但學思達更強調直接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問題可調整機制解決嗎?還是可以到學思達社群尋求大家的建議,再試圖解決問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這才是我認為的學思達觀課與議課的方式。



※ 補充資料:
「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上篇」👉 reurl.cc/Grz7yd
「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下篇」👉 reurl.cc/k04meK
「學思達說課、觀課、議課」👉 reurl.cc/m9Wagl

〈​學思達核心觀念〉

​​張輝誠

一、永遠考量「時間成本」與「效益」
每一個知識點老師有多少時間可教授?學生需要自學多久、討論多久、發表多久、統整多久、評量多久?都必須加以考量。開始的進度落後應該如何克服?教學效益如何越來越高?


二、教學目標
每個知識點,我到底想要訓練學生何種能力?就設計甚麼樣的問答題(或任務)來訓練學生。(認知目標: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語言目標:聽、說、讀、寫。老師還有甚麼目標,通通可以考量進來。)要不要朝向各種關注點:如上位概念、核心素養、多元能力、跨領域、跨學科、生活真實情境、工具使用……,只要想關注,就可以將講義設計的重心往關注點靠近,或是將想要關注的重點適時、適當融入講義設計之中。


三、課本與補充資料
課本上的文字,學生自學可以自己看得懂嗎?(關鍵:如果學生看不懂,老師就要想辦法幫學生註解到看懂為止。)學生看不懂的地方、資料不足的部分,我能為學生補充嗎?補充的方式是要用傳統講述、還是用文字、還是用影片?


四、學生最佳專注時間多久?
約五到十五分鐘。所以每個知識點都要拆開、分成一個又一個小單元。自學資料不可以超過學生最佳的專注時間,用一個個問答題來當成引導,將課程內容拆成一個又一個個適合學生吸收的小單元。


五、學思達的五個步驟(學生自學、思考、小組討論、上台發表、老師統整)一定都要有嗎?
不是的,可以隨時變化,可以每題都有五個步驟,也可以根據題目來減少一個到數個步驟。當然,也可以增加其他步驟。


六、學生全自主學習:要不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動手找資料、甚至自己設計問答題?
可以的,但依然要考量到時間成本如何?效益如何?訓練學生何種能力?要一直這樣頻繁訓練嗎?如果讓學生回家去做這些事,就又要考量學生回家有多少科的作業、要用到學生回家多少家庭時間、有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完成、完成這些需要哪些設備、學生有無判讀資料的能力、老師要不要先教如何判讀資料?


七、主題式教學:學思達一段時間之後,我可以不依照課本,而改採「主題式教學」?
如果老師真有這樣的專業自主能力,學校又贊同,有何不可?


八、評量:要不要先鞏固考試能力?
​我必須面對教學現場學生、家長、學校、同事之間對分數的重視嗎?如果需要,就在每一個知識點之後,採用學生常見的考試測驗形式(尤其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來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也就是說用問答題開始引導學習,最後用學生重要的評量形式來鞏固評量學習。另外,將評量分散在各個知識點,每一題評量都附給學生詳解,方便學生可以自學、自己訂正。另外,如果可以,將評量題目放在網路上,方便學生練習、評量,也方便老師整體又個別地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
▲TOP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