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如何觀課〉
|
|
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習的主人,但老師更是整堂課的設計者、導演。
觀課時只觀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學、討論、發表等等樣貌,甚至貼近組內,聆聽學生們的討論方式、內容、技巧、能力等等,──在我看來都只是表面樣貌;觀課老師其實更應該深入的是:老師「如何」順利、成功引領學生進入「成為學習的主人之方法、過程與機制」。 因此,學思達觀課時著重在甚麼地方?關鍵就在:授課老師「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如何實踐」?所以觀課時的重點不在學生,而在老師。 謹依觀課前後,說明如下: 一、觀課之前
二、課堂觀課
三、觀課之後的議課 如果開放教室的學思達老師有空,就可以議課(有些學思達老師希望一定要有議課,這樣也更好);如果沒有,也不用強求喔。 議課重點又是甚麼呢?就是在教學現場觀察到所有重點:講義內容(講義補充、問題設計)、老師整體狀態(主持、引導、反應、統整、輔導),提出優長之處,給老師鼓勵;詢問授課老師,有哪些是表面觀課看不到的機制,隱藏在表面的學習之下;也能分享看到問題,提出看到的不足之處,加以討論,授課老師可以提出解釋,說明困難。授課老師一開始可能覺得難堪,但學思達更強調直接面對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問題可調整機制解決嗎?還是可以到學思達社群尋求大家的建議,再試圖解決問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這才是我認為的學思達觀課與議課的方式。 ※ 補充資料: 「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上篇」👉 reurl.cc/Grz7yd 「學思達隨時開放教室,讓世界走進來 下篇」👉 reurl.cc/k04meK 「學思達說課、觀課、議課」👉 reurl.cc/m9Wagl 〈學思達核心觀念〉
一、永遠考量「時間成本」與「效益」
每一個知識點老師有多少時間可教授?學生需要自學多久、討論多久、發表多久、統整多久、評量多久?都必須加以考量。開始的進度落後應該如何克服?教學效益如何越來越高? 二、教學目標 每個知識點,我到底想要訓練學生何種能力?就設計甚麼樣的問答題(或任務)來訓練學生。(認知目標: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語言目標:聽、說、讀、寫。老師還有甚麼目標,通通可以考量進來。)要不要朝向各種關注點:如上位概念、核心素養、多元能力、跨領域、跨學科、生活真實情境、工具使用……,只要想關注,就可以將講義設計的重心往關注點靠近,或是將想要關注的重點適時、適當融入講義設計之中。 三、課本與補充資料 課本上的文字,學生自學可以自己看得懂嗎?(關鍵:如果學生看不懂,老師就要想辦法幫學生註解到看懂為止。)學生看不懂的地方、資料不足的部分,我能為學生補充嗎?補充的方式是要用傳統講述、還是用文字、還是用影片? 四、學生最佳專注時間多久? 約五到十五分鐘。所以每個知識點都要拆開、分成一個又一個小單元。自學資料不可以超過學生最佳的專注時間,用一個個問答題來當成引導,將課程內容拆成一個又一個個適合學生吸收的小單元。 五、學思達的五個步驟(學生自學、思考、小組討論、上台發表、老師統整)一定都要有嗎? 不是的,可以隨時變化,可以每題都有五個步驟,也可以根據題目來減少一個到數個步驟。當然,也可以增加其他步驟。 六、學生全自主學習:要不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動手找資料、甚至自己設計問答題? 可以的,但依然要考量到時間成本如何?效益如何?訓練學生何種能力?要一直這樣頻繁訓練嗎?如果讓學生回家去做這些事,就又要考量學生回家有多少科的作業、要用到學生回家多少家庭時間、有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完成、完成這些需要哪些設備、學生有無判讀資料的能力、老師要不要先教如何判讀資料? 七、主題式教學:學思達一段時間之後,我可以不依照課本,而改採「主題式教學」? 如果老師真有這樣的專業自主能力,學校又贊同,有何不可? 八、評量:要不要先鞏固考試能力? 我必須面對教學現場學生、家長、學校、同事之間對分數的重視嗎?如果需要,就在每一個知識點之後,採用學生常見的考試測驗形式(尤其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來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也就是說用問答題開始引導學習,最後用學生重要的評量形式來鞏固評量學習。另外,將評量分散在各個知識點,每一題評量都附給學生詳解,方便學生可以自學、自己訂正。另外,如果可以,將評量題目放在網路上,方便學生練習、評量,也方便老師整體又個別地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 |